实施“乙类乙管”后,全国发热门诊、急诊、收治住院和重症救治的情况如何?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和发布如何开展?......权威解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
实行“乙类乙管”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的总体情况怎样?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
实施“乙类乙管”后新冠病例疫情信息如何发布?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 杨峰
实施“乙类乙管”以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对外公布的方式调整为与其他乙类传染病保持一致。由国家疾控局授权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上对外发布。内容包括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含危重症)病例数、死亡病例数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
如何推动新冠重症感染者在社区层面做到“关口前移”?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闻大翔
现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新冠感染者收治住院的总体情况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
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2023年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收治了117万人,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收治10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1月3日达到峰值27.5%,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21.7%,较峰值时期下降了5.8个百分点。
如何摸底重点人群?会为他们提供哪些健康服务?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闻大翔
以上海为例,首先成立了工作专班,推进重点人群的摸底调查,然后进行分类管理。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有94%已经完成家庭医生签约,依托签约服务工作基础上,依据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实施健康调查和人群分类标记。另外,加强信息整合,整合老年人的一些基本信息以及疫苗接种、失能失智、疾病诊疗等健康大信息数据,分批下推,提升社区调查效率。在此基础上强化对他们的健康监测,全部纳入到社区(居)村委、家庭医生和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网格化管理范围内,开展家庭医生的“社区关爱活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24小时健康热线服务,定期联系重点人群,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加强居家治疗和健康指导,一旦出现新冠感染或者基础疾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的,及时协助就诊。
当前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病例特点有哪些?救治工作进展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
从数据分析来看,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老年人为主。年龄最大的105岁,平均年龄75.5岁。60岁及以上的占比是89.6%。二是普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具有一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40.7%,2种基础疾病的占比24.6%,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占比34.8%。多数基础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哪些人更应该通过接种新冠疫苗获得重点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 王华庆
知名专家下沉到社区有什么作用?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闻大翔
如何保证新冠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客观真实?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 杨峰